戎州网 —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!
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
当前位置:首页 > 资讯 >

四川博物院里穿越时空的文物“猪”

责任编辑:陈娴发布时间:2019-02-15 17:12:00
来源:四川日报点击:
 今年是农历己亥猪年。金猪拱福,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钵上,就出现了猪的形象。此后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,历代和猪有关的文物数不胜数。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商晚期豕尊,已是国宝级文物;在四川博物院,同样馆藏有多件和猪有关的文物,甚至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中,也出土了镀银铜猪。

  在甲骨文上,“家”字直接就是在房子下面有一头“豕”,这个“豕”就是猪,当时生产力低下,人们认为房子里只有养了猪,才算安了家。四川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何先红介绍,猪的形象,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器皿中。浙江博物馆有一件猪纹陶钵,1973年出土于余姚河姆渡遗址,陶钵上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长嘴、长鬃的猪的形象。此时的猪,看上去更像野猪,当时正处于从野猪向家猪的过渡时期。

  到了商周时期,猪的造型同样被用在各种青铜器上。湖南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晚期豕尊,是一件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。这是一件祭祀礼器,距今已有3000多年,猪尊獠牙外露,双耳直立,鬃毛竖起,两眼圆睁,栩栩如生,野性十足。商人祭祀频繁,将猪的形象作为礼器,说明猪已是当时家庭的重要家畜。正如甲骨文中关于殷商时期养猪的记载:“陈豕于室,合家而祀。”

  在四川博物院,和猪有关的文物多为汉代以来的随葬品。憨态可掬的陶猪、做成极似猪造型的猪圈、刻成长条形的玉猪……

  据介绍,古人“事死如事生”,因此去世以后,为了继续过上生前的生活,便用陶俑或石俑复制出房屋、侍从等生前世界。古代成都平原经济富庶,出土汉墓中多有陪葬陶俑,这些文物中就有石猪、陶猪甚至猪圈。其中一件陶猪圈还做成四足的动物造型:猪圈呈长方形,但尾部却呈圆形,肩背部还有两处隆起,看上去就像一头卡通造型的猪。另一件汉代褐陶猪圈,还生动还原了当时的房屋造型:猪圈左右是四方瓦盖的房子,两侧还有晒台,功能颇为齐全。

 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汉代玉握猪呈黄白色玉质,用浅浮雕手法,刻成屈肢俯卧、体态肥壮、憨态可掬的造型,颇为生动。何先红说,古人认为死后不能空手而去,因此有手握东西的习俗。商代已经出现死者双手握有龟甲形玉石器及其它器物,到了汉代就盛行玉猪,既有象征财富之意,同时也有财富生生不息的寓意。

  到了五代,这种陪葬习俗也有延续。四川博物院馆藏的五代镀银铜猪,呈黄色,长11.3厘米,高3.2厘米,由左右两部分猪身扣合成为一个整体。只见铜猪蜷卧,猪头置于前蹄上,眼睛、耳朵、嘴部清晰可见。工匠还錾刻出全身一根根细密的猪毛,栩栩如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