戎州网 —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!
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
当前位置:首页 > 国际 >

从女首相笑场,看丹麦对孩子的同理心教育

责任编辑:发布时间:2019-11-07 16:05:49
来源:东方头条点击:

前阵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。丹麦首相梅特·弗雷德里克森在会议上讨论关于禁止动物表演的问题时,忍不住笑场,全场气氛活跃。原来政府为了贯彻动物保护这一政策,向私人机构统一收购马戏团大象,让它们集体“退休”。

图源:“今日俄罗斯”

这骆驼和大象也太逗了,同时丹麦人这种对动物友谊感同身受的这份同理心,也着实让人大开眼界。据2014年联合国发布的《全球幸福指数报告》数据显示,丹麦人的幸福指数最高。而这其实和丹麦人注重同理心的教育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
有一位美国妈妈杰西卡,她在嫁给了丹麦的丈夫以后,就深切感受到了这种教育的区别和意义。和美国个人主义的强烈色彩相比,丹麦人更注重对他人的接纳与互动。杰西卡总结并写了一本书叫《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》,书中关于丹麦儿童同理心教育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。什么是同理心?

在心理学上,同理心是指: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觉知、把握与理解。简单来说,就是共情,换位思考的能力。

最近关于校园霸凌主题的电影《少年的你》引起了热议,从某种层面上来说,霸凌的孩子也是缺乏同理心的负面典范。因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没有得到过尊重和疏导,所以错误地转移到身边弱小者的身上来发泄。

图源:少年的你

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相关研究表明,缺乏同理心的孩子,长大后辍学和失业的几率更高。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,无法认同和尊重他人的情绪,体验幸福的能力也就更显不足。

而在丹麦,人们普遍把同理心看成一种必不可少的素质。孩子们从小就在理解和尊重情绪的氛围中成长,并在与他人的协作中去实际应用同理心的力量。1. 对情绪的识别与理解

丹麦的学前教育中,有一个全国性普及的教育项目叫“Step by Step "(一步又一步)。在这个项目中,老师会给孩子们展示一些情绪脸谱,每一张图片代表着高兴、伤心、恐惧、生气、沮丧、幸福等表情。

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就要学会识别,这些图片分别代表着人们的哪种情绪。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们不知不觉就意识到情绪存在的多样化,每个人要做的首先是识别和尊重它。

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大人们很容易忽略让孩子理解这一点:情绪存在是正常合理的。相反的,只要孩子一哭闹,大部分家长都会说:不要哭,好孩子都不哭。尤其对男孩子,在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下,情绪被压制的现象更加普遍。

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,高兴就应该开怀大笑,伤心、愤怒等负面情绪也可以存在,我们首先要给予理解和接纳,再引导孩子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。2. 情绪的正确表达

曾经在一个饭店里看到,一位妈妈带着俩孩子在店里吃饭。老大不知因为什么事很生气,把自己的书包扔到地上,还捶桌子大喊:“赔钱,赔钱。”

孩子生气的场面让人震惊,他的愤怒情绪很强烈,而发泄的方式也让人担忧。不管是捶桌子还是要求物质补偿,都不应该是孩子愤怒感受的合理归宿。

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说:“具备同理心的人比较能适应微妙的社会性信号,而这些信号就代表了他人的需求与意图。” 知道我为什么生气,如何表达生气,别人生气时如何应对,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。

杰西卡在书中提到,丹麦有一个“CAT工具包”的教育项目,在这个工具包里有表情卡片、情绪密集度测量棒、以及一些画着身体的卡片。孩子们可以在这个身体卡片上画出高兴、愤怒等肢体形态,更明确地标识情绪表达的具体位置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们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,也因此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情绪的表达。3. 在协作中学会共情

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在协作中去运用同理心,丹麦学校常常把孩子们混编。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一起学,内向的和外向的孩子混起来排座位,让他们互相带动,正视彼此的优点与不足。孩子们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自卑,同时在协作中感同身受地去帮助他人,也让他们更有自我效能感。

除此以外,丹麦的家庭生活中也有一个“惬意相聚”的hygge时间。也就是一大家子亲戚朋友聚会,开心地陪伴彼此住上好几天。作者杰西卡坦言,一开始自己并不适应这样的亲密聚会,但许多年以后,她发现正是这种让彼此之间感觉到亲密关联的方式,让丹麦人理解和支持他人,也更容易感知到幸福。

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,孩子要健康地从家庭走入社会,首先就要在家庭教育中学会合作。尤其是母亲,要让孩子体验到信任,并将这份连接和信任扩展到他人身上。

而这种丹麦式的协作和共处,就是在为孩子们的同理心营造氛围,切身去感受信任他人给自身带来的良好体验。4. 父母的言传身教

有了这些教育和社会氛围做基础,孩子们的同理心发展仍然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。不过,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并不意外着,让孩子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为代价。

比如当他人想要分享孩子的玩具时,有的家长会说:“要学会分享哦,给他玩一下吧。”如果对方孩子在哭闹,这种坚持可能就会更强烈,我们甚至会责怪自家孩子:“你怎么这么小气,看人家都哭了。”很可能最后弄得双方都不愉快。

其实要让孩子产生同理心的基础,是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首先能得到父母的接纳。我们可以问问孩子:“你现在也很想玩对不对?那你告诉他,如果他愿意再等一会儿,你才能跟他分享。”

或者建议孩子交换玩具,从分享会带来乐趣的角度来引导他。

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这样说: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,就穿上他的鞋子走一英里看看。同理心让我们的孩子接纳自我,也让他们学会放飞翅膀,站在他人的视角看世界,也就更可能拥有精彩的一片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