戎州网 —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!
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

破解宜宾大观楼历史文化“密码”

责任编辑:胡钰发布时间:2018-09-10 11:30:17
来源:川江都市报点击:
大观楼原名谯楼,位于宜宾市城西街口,楼为三重檐歇山式,座西向东,通高22.5米,占地面积654平方米。底层为石质高台、台高5.45米,中分为四个拱形顶壶门以十字形通道相接。

高台南北边宽25.5米,其中门宽3.5米;东西边宽22米,门宽3.5米。高台上建楼三层,二楼以上每层檐下重重如意斗拱,四周棂窗、枋、柱,高敞明丽,三层东檐下匾额楷书“大观楼”三字,每字见方1.5米,同层西檐下匾额行草“西南半壁”。

宜宾大观楼

宜宾大观楼

建于何时众说纷纭

大观楼始建于何时?一说建于唐元和五年,据刺史张九宗所立《韦南康纪功碑》记载:楼为唐德宗时戎州都督韦皋所建;另一说根据清代乾隆年间,廷尉邓时敏撰写的《叙郡谯楼记》记述:“郡谯楼,创自明嘉靖中”(公元1522—1566年)。

大观楼究竟始建于何时?至今令学者们纷争痴迷。但不管是建于唐,还是明,其历史之久远,自是定论。

清以前的大观楼,曾多次遭受战火损毁,几经兴废。其形制未留下具体描写。但到了清代,乾隆时期的廷尉(大理寺正卿)邓时敏写下的《叙郡谯楼记》一文中,留下了登师来山(今真武山)晚眺大观楼的绘声绘色描写:“惟见府署东有楼岿然,……问之寺僧,则曰谯楼也,实为西南之最云。无何,江云起,岚烟接,渺渺溶溶,浑然一片,城垣庐舍,一时皆隐。而兹楼尊竦独立,如泛洞庭湖望君山一点,浮沉于烟波万顷中也。于是寺钟已动,返舟而归……而兹楼之胜,时萦绕于心目间。”

今天的大观楼已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形制益胜,焕然一新,气势磅礴的红墙,汉白玉的栏杆,珍珠带式的瓦檐,五彩的雕梁画栋,庄严凝重的屋脊……远看就像一个顶盔贯甲的将军,近看就似一个雍容华贵的唐妆贵妇,在蓝色的天幕下及流金般的霞光映衬下更显得容光焕发。
 

安定边疆镇抚西南

宜宾“负山滨江、东距泸水、西连大峨,南通六诏,北接三荣”。自古即为中央王朝经略西南的军事重镇。

唐太宗贞观六年,为安定、镇抚西南,于戎州设都督府,下领六十四羁縻州,以羁縻政策管辖西南少数民族。羁縻政策在初唐时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。

但到八世纪初,吐蕃贵族势力进入云南,征服了洱河诸部、控制了六诏、威逼四川。唐支持六诏抵御吐蕃,南诏贵族势力遂强大起来,向东征服了西爨、东爨。由于争夺对西爨、东爨的统治权,唐玄宗时期,南诏与唐中央王朝产生了极为尖锐的矛盾。南诏遂决心以武力驱逐唐王朝在云南的势力。天宝十年(751年)南诏王阁罗凤攻陷云南郡,又掠取唐王朝所设置的32个羁縻州。之后,又与吐蕃结盟,两次大败唐军,先是吐蕃和南诏的联军在西洱河(今云南洱海)全歼六万唐军,统帅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只身脱逃。天宝十三年(754年)剑南节度使留后李宓再次率军七万进攻南沼,结果在太和城全军覆没,李宓本人也沉江而死。

公元779年,南诏与吐蕃又联军十万,继续进犯四川,戎州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前敌指挥决策中心。公元784年,京兆人韦皋以检校户部尚书兼成都府尹和御史大夫身份,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戎州都督。韦皋以戎州城汇集军队,组织后勤,利用石门道之便,首先争取东蛮,然后又利用吐蕃与南诏的矛盾,瓦解其联盟。

其后,韦皋数出师,破吐蕃48万,蛮僚畏服归顺,韦皋遂在戎州城大会诸蛮,立碑盟誓。戎州城张灯结彩,热闹非凡。中国西南历经近一个世纪的烽烟终于得以停息。

大观楼西面的“西南半壁”题匾,正是对宜宾大观楼这一历史形象最鲜明、最准确的概括和诠释。

名人名楼交相辉映

驻足大观楼东面,抬头可见“大观楼”三字:潇洒高古的风骨,丰润精确的结字,内敛灵动的韵律不禁令我们陶醉。如此令人震撼的书法,何人所书呢?

《宜宾地区文物志》(1992年宜地文新版)言:“大观楼”三字为清叙州知府托隆题,冀宣明书。冀宣明何许人也?冀宣明约生于清雍正初年,卒于乾隆末年,陕西洛南县人。幼时父母双亡,由从叔母抚养长大,得其堂兄自幼提携教读,经过十年苦读,终于得以“遨游京国、遴充景山官学教习”、“敕授文林郎”以知县身份“奉旨入川”,历任大邑县、南充县知县,合州知州、简州司训(学官)、保宁太守等。

冀宣明同时是清代雍乾时期的重要诗人。其书法在当时被视为珍宝,在民间传为“神明”。冀宣明不仅书写了“大观楼”牌匾,而且还在宜宾流杯池留下了极具哲理的书法石刻:“气象要高旷,不可疏狂。心思要缜密,不可琐屑。趣味要澹泊,不可偏枯。操守要严明,不可激烈。大事难事看担当,顺境逆境看襟度。临喜临怒看涵养,群行群止看识见。有作为者,定自不凡。”

大观楼西面的“西南半壁”四字,则由顾汝修题写。四字以行草书成,丰腴、飘逸、一气呵成。顾汝修,成都华阳县人,自幼虽父母双亡,却得到“通经明礼”的祖父的严格训导,博览典籍,能诗善文。乾隆壬戌年(1742年),顾汝修中二甲第七十一名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授大理寺少卿。任上,坚持正义,不徇私情,秉公办案,被誉为:“为人强毅正大,有古大臣之风。”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叙州府奉檄修城,知府托隆与县令初元方竭力经营,次年十月告竣。特遣使持书请德高望重,当时已升任廷尉的顾汝修为宜宾写下了著名的《叙州府修城记》。晚年的顾汝修,潜心研究宋儒之学,生平著作颇丰。

另外,“戊戌六君子”之一的刘光第与大观楼也有不解之缘。刘光第(1859—1898)字裴村,四川富顺县人,幼时丧父,家境窘困,然而他并不以贫废读。24岁,离开家乡,北上京城,参加会试,一举登第,录在二甲第88名,授刑部广西司主事。

1898年9月5日,光绪帝下诏让他与谭嗣同、杨锐、林旭四人以四品卿衔,在军机章京上行走,参预新政。政变发生,四章京及康广仁,杨深秀一同被捕。9月28日(旧历八月十三日)被杀害于菜市口,史称“戊戌六君子”。光绪十二年丙午(1886年),刘光第第三次到宜宾。与朋友乘兴登上大观楼,写下了《大观楼·叙州·丙午》一诗:“迥出势不已,何当兴正酣。星光浮北斗,兵气静天南。远驭资雄镇,高情得极探。回风送鸾弄,便欲附云骖”。

诗歌的意思是:雄浑独特的大观楼,气势凌云。酒酣之际与朋友乘兴登上了大观楼。满天星斗围绕北斗星在碧海青天中闪烁。南望云南,昔日的兵烽已化为了无边的静穆。“西南半壁”戎州城,镇抚着万里之遥的塞外。朋友的高情厚意,让我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怀。风清清地吹动,传来了大观楼翼角的铃响,情不自禁多么想乘上云骖在夜空中遨游。

大观楼因这些历史、文化名人的钟情,更加散发出了永世不息的灵气。

据宜宾晚报